电脑穿孔卡(穿孔卡计算机原理)
1. 穿孔卡计算机原理
铆钉的原理是:铆钉的铆接是使用较穿孔直径稍小的金属圆柱或金属管(铆钉),穿过需要铆合的工件,并对铆钉两端面敲击或加压,使金属柱(管)变形增粗同时在两端形成铆钉头(帽),使工件不能从铆钉上脱出,在受使工件分离的外力作用时,由钉杆、钉帽承受产生的剪切力,防止工件分离。
2. 穿孔卡片机原理
族
英文缩写ETC
1.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 2.Earth Terrain Camera 地球地形摄影机 3.Electronic Temperature Control 电子温度控制器 4.Energy Thrift Committee 节能委员会([英] DOI) 5.Environmental Test Chamber 环境试验室 6.European Trade Committee 欧洲贸易委员会[英] 7.European Translations Centre 欧洲译文中心[荷] 8.Extended Text Compositor 扩充文本编排机 9.Easycoder To COBOL (Univac),COBOL简易编码器(Univac公司); 10.Electronic Typing Calculator,电子打字计算器 11.Excess Three Code,余三代码; 12.ExTendable Compiler,可扩充的编译程序(语言) 13.Environmental Tectonics 环境筑造学 14.Eletro Turbine Control 电子涡轮控制 15.Estimated Time Of Completion 预计完成时间 16.Engine Technical Committee 发动机技术委员会 17.Early Termination Clause提前终止条款 18.Estimated Time of Closing 19.effluent treatment cell 流出物处理元件 20.Etctera Game 其他种类游戏 21.emily temple cute一个日本的有名的lolita洋装品牌 22.国内著名DOTA战队,号称最叼第二团 23.Exchange Terminal Circuit,交换机终端电路,电信术语,ETC是一块用以连传输的板子,单板连接一条E1,即一个2M。 24.edcation technology center教育技术中心,原来的电教中心,学校的一个机构。 25.ETC(截关日):ESTIMATED TIME OF CLOSING
其他etc
etcetera [it'setrз et-] 源于拉丁语 ① n.等等之人(或物),附加的人(或物);加s:附加(或额外)的项目;零星杂物。或者分开写为et cetera ②adv. 等等,以及其他等等(略作etc.或&c.)但得注意,人名后不宜用 etc文件夹,位于主驱动器WINDOWS\system32\drivers目录下。其主要作用之一是保管重要的文件——host文件。linux, unix也是保存主要配置的文件夹。linux下/etc为系统配置文件目录,该目录包含系统启动脚本、启动配置文件、用户登陆配置文件、网络配置文件、httpd 配置文件、IPSec 配置文件和其他文件等。
3. 穿孔卡系统
门禁卡可以穿洞
门禁卡可以穿洞,可以穿洞的,但是自己最好不要穿,因为线圈太细,你看不到在什么地方,弄坏了就没有办法使用了,你可以找物业帮忙弄,他们那边有专业的人知道什么地方可以穿洞的。
是可以打孔在钥匙链上面的 门禁卡主要就是一个集成块,所以打孔以后不会影响 打孔的地方一定要是在边缘位置。
4. 穿孔卡片机
计算机发展的历史: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不断地发明和改进计算工具,从结绳计数到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机,直到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虽然电子计算机至今虽然只有短短的半个多世纪,但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吗,已经经历了五代的变革。计算机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故每次电子技术有突破性的发展,就会导致计算机的一次重大变革。所以计算机发展史中的 ‘’代‘’ 通常以其所使用的主要器件来划分的(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此外,各个阶段所配置的软件和使用方法也有不同的特点,成为划分 “代” 的标志之一。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
电子计算机的早期研究是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的。英国数学家 艾伦▪图灵 在一篇论文中描述了通用计算机应具有的全部功能及其局限性,这种机器被成为图灵机。(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 在1946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但学术界公认电子计算机的理论和模型是由英国数学家图灵在此10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中奠定的基础,美国计算机协会在1966年纪念电子计算机诞生20周年时,设立了计算机界的第一个奖项 “图灵奖” ,以纪念这位计算机科学理论的奠基人)
1939年,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的约翰▪阿塔纳索夫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克里福德▪贝里一起制作了一台称为ABC的机器,但其仅能求解方程式的专用电子计算机;
1944年,哈佛大学霍华德▪艾肯博士和IBM公司的工程师小组合作,以100万美元研制了一台称为Mark-I的计算机,它体积大,运算速度也慢,且仅一部分是电子式的,另一部分是机械式的;
194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约翰▪莫克莱和他的研究生普雷斯帕▪埃克特一起研制了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的计算机,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该计算机采取了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 冯▪伊诺曼"存储程序"的建议(把计算机程序与数据一起存储在计算机中,从而可以方便地返回前面的指令或反复执行,解决了ENIAC在操作上的不便);
一代计算机的共同特点:逻辑器件使用电子管;用穿孔卡片机作为数据和指令的输入设备;用磁鼓或磁带作为外存储器;使用机器语言编程。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在二代计算机中使用了晶体管,与一代机相比,它体积小,速度快,能耗低,可靠性高;
高级程序语言的广泛使用,将计算机从少数专业人员手中解放出来,推进了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
二代机器中输入、输出设备速度很慢,无法与主机的计算速度相匹配。
二代计算机的特点为: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了磁心体;引入了变址寄存器和浮点运算硬件;利用 I/O 处理机提高了输入输出能力;软件方面配置了子程序库和批处理管理程序。
3: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1)
1958年,第一个集成电路问世(集成电路就是将大量的晶体管和电子线路组合在一块硅晶片上,故称为芯片)。
三代计算的特点:用小规模(100以下元件)或中规模(100-1000元件)的集成电路来代替晶体管等分立元件;用半导体存储器代替磁心存储器;使用微程序设计技术简化处理机的结构;在软件方面广泛引入多道程序、并行处理、虚拟存储系统以及功能完备的操作系统,提供了大量面向用户的应用程序。
4:第四代计算机(1972年至今)
微型计算机的诞生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的直接结果,1975年第一台商业化的微型计算机 MITS Altair 问世,它使用了Intel公司的8080芯片;
时至今日,奔腾系列微处理器应运而生,现在微型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性能越来强、可靠性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低、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加上完善的系统软件、丰富的系统开发工具和商品化的应用程序的大量涌现,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
第四代计算机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使用了大规模(1000-10000)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10000以上);使用大容量的半导体作为内存储器;在体系结构方面进一步发展了并行处理、多机系统、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软件方面推出了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以及软件工程标准等。
5:第五代计算机
五代计算机尚在研制之中,研究目标是试图打破计算机现有的体系结构,使得计算机能够具有像人那样的思维、推理和判断能力(人工智能)。
5. 穿孔卡片本质上是一种输入设备
TTY是TeleTYpe的一个老缩写。Teletypes,或者teletypewriters,原来指的是电传打字机,是通过串行线用打印机键盘通过阅读和发送信息的东西,和古老的电报机区别并不是很大。
之后,当计算机只能以批处理方式运行时(当时穿孔卡片阅读器是唯一一种使程序载入运行的方式),电传打字机成为唯一能够被使用的“实时”输入/输出设备。
最终,电传打字机被键盘和显示器终端所取代,但在终端或TTY接插的地方,操作系统仍然需要一个程序来监视串行端口。一个getty“Get TTY”的处理过程是:一个程序监视物理的TTY/终端接口。
6. 穿孔卡片数据处理设备
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发展过程是与计算机技术及其它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紧密相关的。计算机用于信息检索始于50年代初,在4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计算机信息检索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脱机检索阶段
此阶段是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自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人们一直设想利用计算机查找文献。进入50年代后,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穿孔卡片”和“穿孔纸带”数据录入技术及设备相继出现,以它们作为存贮文摘、检索词和查询提问式的媒介,使得计算机开始在文献检索领域中得到了应用。
1954年,美国海军兵器中心首先采用IBM-701型计算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科技文献检索系统,实现了单元词组配检索,检索逻辑只采用“逻辑与”,检索结果只是文献号,1958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将其加以改进,输出结果增加了题名、作者和文献摘要等项目。1964年,美国化学文摘服务社建立了文献处理自动化系统,使编制文摘的大部分工作实现了计算机化,以后又实现了计算机检索。同年,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建立了计算机数据库,即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不仅可以进行逻辑“或”、“与”、“非”等种运算,而且还可以从多种途径检索文献。
这一阶段主要以脱机检索的方式开展检索服务,其特点是不对一个检索提问立即作出回答,而是集中大批提问后进行处理,且进行处理的时间较长,人机不能对话,因此,检索效率往往不够理想。但是,脱机检索中的定题服务对于科技人员却非常有用,定题服务能根据用户的要求,先把用户的提问登记入档,存入计算机中形成一个提问档,每当新的数据进入数据库时,就对这批数据进行处理,将符合用户提问的最新文献提交给用户,可使用户随时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
(二)联机检索阶段
此阶段是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由于计算机分时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的改进,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初步形成和检索软件包的建立,用户可以通过检索终端设备与检索系统中心计算机进行人机对话,从而实现对远距离之外的数据库进行检索的目的,即实现了联机信息检索。
这个时期,由于计算机处理功能的加强,数据存贮容量的扩大和磁盘机的应用,为建立大型的文献数据库创造了条件。例如美国的DIALOG系统(DIALOG对话系统)、ORBIT系统(书目情报分析联机检索系统)、BRS系统(存贮和信息检索系统)、欧洲的ESA-IRS系统(欧洲航天局信息检索系统)等都是在此时期开始研制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且均在国内或组织范围内得到实际应用。
可以说,联机检索是科技信息工作、计算机、通讯技术三结合的产物,它标志着70年代计算机检索的水平。
(三)网络化联机检索阶段
此阶段是从70年代初到现在。由于电话网、电传网、公共数据通信网都可为情报检索传输数据。特别是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使通信网络更加现代化,也使信息检索系统更加国际化,信息用户可借助国际通讯网络直接与检索系统联机,从而实现不受地域限制的国际联机信息检索。尤其是世界各大检索系统纷纷进入各种通信网络,每个系统的计算机成为网络上的节点,每个节点联接多个检索终端,各节点之间以通信线路彼此相连,网络上的任何一个终端都可联机检索所有数据库的数据。这种联机信息系统网络的实现,使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查遍世界各国的信息资料,使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7. 穿孔卡片式计算机
第一代计算机的主要电子元件是电子管。第一代计算机以电子管作为基本电子元件,成为“电子管时代”。第一代计算机的解释: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作基础元件;输入、输出设备主要是用穿孔卡片,用户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系统软件还非常原始,用户必须掌握用类似于二进制机器语言进行编程的方法。
8. 穿孔卡片工作原理
1800年
Joseph Marie Jacquard 教会了一台织布机读穿孔卡片,制造出了第一个高度多线程的处理单元。他的发明受到了预见天网(Skynet)诞生的纺织工人的强烈反对。
1842年
Ada Lovelace(英国诗人拜伦之女)为计算程序拟定“算法”,写作的第一份“程序设计流程图”,被珍视为“第一位给计算机写程序的人”。稍微有点不便的是当时还没有计算机呢。
1936年
阿兰·图灵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但英国法庭却并不认可,还判处对他进行化学阉割。
女皇后来宽恕了他,但不幸的是当时他已经过世很久了。
1936年
Alonzo Church(算法理论重要奠基人)发明了lambda算子,跟图灵生活在同样的时代,但是他在时代的另一边,也并没有被女王阉割。
1957年
John Backus创建了FORTRAN语言,这真正是程序员使用的第一种语言。
1959年
Grace Hopper发明了第一门针对企业面向商业的编程语言,并且把这门语言叫做“面向商业的通用语言(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简称COBOL。
1964年
John Kemeny 和 Thomas Kurtz 认为编程太难了,需要回归本源,他们把自己的编程语言叫做BASIC。
1970年
Niklaus Wirth开发了多种语言,最后流行起来的是PASCAL。他喜欢开发语言。
他还发明了让摩尔定律变得过时的Wirth定律(软件变慢的速度比硬件变快的速度更快),因为软件开发者会编写出连大型主机也没法跟上的臃肿软件。
这在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在Electron.js被发明出来后
1972年
Dennis Ritchie在贝尔实验室上班上到无聊了,于是他决定写出带有花括号的C语言,这门语言取得了巨大成功。随后他又增加了分段错误等对开发者友好的功能来辅助提高生产率。
折腾完这门语言之后他还有时间,于是他跟在贝尔实验室的伙计决定给C语言做个演示程序,结果他们弄出了一个操作系统,UNIX。
1980年
Alan Kay发明了一门面向对象语言,他把这门语言叫做Smalltalk,在Smalltalk中一切都是对象,甚至一个对象也是对象。没人真正搞得清楚small talk是什么意思。
1982年
硬件描述语言VHDL诞生,用于集成电路设计。。1987年底,VHDL被IEEE和美国国防部确认为标准硬件描述语言 。自IEEE-1076(简称87版)之后,各EDA公司相继推出自己的VHDL设计环境,或宣布自己的设计工具可以和VHDL接口。
1983年
Verilog 另一种硬件描述语言,是由Gateway设计自动化公司的工程师于1983年末创立的。当时Gateway设计自动化公司还叫做自动集成设计系统(Automated Integrated Design Systems),1985年公司将名字改成了前者。该公司的菲尔·莫比(Phil Moorby)完成了Verilog的主要设计工作。1990年,Gateway设计自动化被Cadence公司收购。
1983年
Jean Ichbiah注意到Ada Lovelace的程序从来都没有实际运行过,决定以她的名字开发一门语言,但是这门语言还是没有跑起来。
1983年
Bjarne Stroustrup 注意到C在编译方面花的时间还不够多,于是他把自己能想到的每一项功能都增加了进去,然后称之为C++。
每一个地方的程序员都接受了它,因为这样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找借口看阿猫阿狗视频和xkcd漫画就显得比较有诚意了。
1986年
Brac Box 和 Tol Move决定在Smalltalk的基础上制作一个C语言的不可读版本,他们把这门语言叫做Objective-C,但是没人弄得清楚它的语法。
1987年
Larry Wall有宗教经验,他成为了一名牧师,并且把Perl变成了一种教义。
1991年
Guido van Rossum不喜欢花括号,于是他发明了Python,语法选择的灵感来源自Monty Python(巨蟒剧团)和Flying Circus(飞行马戏团)。
1993年
Roberto Ierusalimschy和他的朋友认为自己需要一个巴西本地化的脚本语言,在本地化期间发生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会把指针从1而不是0开始计算,他们把这门语言叫做Lua。
1994年
Rasmus Lerdorf给他个人主页的CGI脚本做了一个模板引擎,后来他把自己的资料都放到了网上。
世界决定将这些东西用到一切,Rasmus于是匆忙地将一些数据库绑定做了进去,并把这门语言叫做PHP。
1995年
Yukihiro Matsumoto不是很高兴,因为他注意到其他程序员不是很高兴。他创建了Ruby来让程序员高兴。在他创建了Ruby后“Matz”高兴了,Ruby社区高兴了,每个人都高兴了。
1995年
Brendan Eich利用周末时间设计了一门语言,打算用这门语言来为全世界的每一个主流浏览器乃至于最终的Skynet都提供动力。
他先是找到了Netscape然后说这门语言叫做LiveScript,但在代码评审期间Java变得流行起来,所以他们决定最好还是用花括号,然后就把它更名为JavaScript。
结果表明,Java却是一个会让他们惹上麻烦的商标,JavaScript随后更名为ECMAScript,但大家还是把它叫做JavaScript。
1996年
James Gosling发明了Java,第一们真正过于繁琐的面向对象语言,在这里设计模式完全压倒了实用主义。
于是就诞生了超级有效的管理器提供商、容器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单一管理器提供商模式。
2001年
Anders Hejlsberg重新发明了Java然后把它叫做C#,因为用C来编程感觉要比Java酷。每个人都喜欢这个新版本的Java,因为它完全不像Java。
2005年
David Hanselmeyer Hansen创建了一个web框架叫做Ruby on Rails,从此大家不再记得Ruby和Rails是两个独立的东西了。
2006年
John Resig为JavaScript写了一个帮助库,每个人都以为那是一门语言,从此从互联网上拷贝粘贴jQuery代码就成为了一门职业。
2009年
Ken Thompson 和 Rob Pike 决定做一门类似C那样的语言,但要有更安全的装置,还要有更好的卖相,并且把Gopher(囊鼠)作为吉祥物。
他们把这门语言成为Go,并把它做成开源然后另外卖Gopher商标的护膝和头盔作为收入来源。
2010年
Graydon Hoare也想把语言做成C那样,他称之为Rust。每个人都要求马上用Rust把软件的每一块都重写一遍。Graydon希望做点更有亮点的事情,于是开始为苹果开发Swift。
2012年
Anders Hjelsberg希望在web浏览器里面写C#,于是他设计出TypeScript,这东西其实是JavaScript,但里面有了更多的Java的东西。
2013年
Jeremy Ashkenas想要像Ruby开发者一样快乐,于是他创建了CoffeeScript,这东西编译后像JavaScript但是样子又更像Ruby。Jerry从来都没有变得像Matz和Ruby开发者那样真正快乐。
2014年
Chris Lattner做Swift的时候,其主要的设计目标就是不要成为Objective-C,最后它看起来像Java。
9. 穿孔片计算机
激光切割是利用高功率密度的激光束扫描过材料表面,在极短时间内将材料加热到几千至上万摄氏度,使材料熔化或气化,再用高压气体将熔化或气化物质从切缝中吹走,达到切割材料的目的。激光切割,由于是用不可见的光束代替了传统的机械刀,激光刀头的机械部分与工作无接触,在工作中不会对工作表面造成划伤;激光切割速度快,切口光滑平整,一般无需后续加工;切割热影响区小,板材变形小,切缝窄(0.1mm~0.3mm);切口没有机械应力,无剪切毛刺;加工精度高,重复性好,不损伤材料表面;数控编程,可加工任意的平面图,可以对幅面很大的整板切割,无需开模具,经济省时。
激光切割主要是CO2激光切割,CO2激光切割是用聚焦镜将CO2激光束聚焦在材料表面使材料熔化,同时用与激光束同轴的压缩气体吹走被熔化的材料,并使激光束与材料沿一定轨迹作相对运动,从而形成一定形状的切缝。CO2激光切割技术比其他方法的明显优点是:(1)切割质量好。切口宽度窄(一般为0.1- -0.5mm)、精度高(一般孔中心距误差0.1-0.4mm,轮廓尺寸误差0.1-0.5mm)、切口表面粗糙度好(一般Ra为12.5-25μm),切缝一般不需要再加工即可焊接。(2)切割速度快。例如采用2KW激光功率,8mm厚的碳钢切割速度为1.6m/min;2mm厚的不锈钢切割速度为 3.5m/min,热影响区小,变形极小。(3)清洁、安全、无污染。大大改善了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当然就精度和切口表面粗糙度而言,CO2激光切割不可能超过电加工;就切割厚度而言难以达到火焰和等离子切割的水平。
CO2激光切割的几项关键技术:一是焦点位置控制技术。聚焦透镜焦深越小,焦点光斑直径就越小,因此控制焦点相对于被切材料表面的位置十分重要。二是切割穿孔技术。任何一种热切割技术,除少数情况可以从板边缘开始外,一般都必须在板上穿一小孔。早先在激光冲压复合机上是用冲头先冲出一孔,然后再用激光从小孔处开始进行切割。三是嘴设计及气流控制技术。激光切割钢材时,氧气和聚焦的激光束是通过喷嘴射到被切材料处,从而形成一个气流束。对气流的基本要求是进入切口的气流量要大,速度要高,以便足够的氧化使切口材料充分进行放热反应;同时又有足够的动量将熔融材料喷射吹出。
激光切割工艺多种多样,其中熔化切割是使入射的激光束功率密度超过某一值,从而使光束照射点处材料内部开始蒸发